近期,光伏行業上市公司頻頻發起大規模再融資引發市場關注,但市場反響與前兩年大相徑庭,相關再融資披露后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回顧光伏產業的發展,在內生增長與杠桿式融資擴張的雙重推動下,過去兩三年,光伏產業與資本市場度過了一段“蜜月期”,上市公司每每拋出再融資方案,不僅獲得超額認購,股價也節節攀升。
這背后是有產業邏輯支撐的,宏觀視角,國內及全球光伏裝機連續多年大幅增長;微觀視角,觀察頭部廠商的新建制造基地,基本上都能在投產當年或次年迅速成為上市公司旗下盈利能力最好的項目,再融資投入的資金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見效。此時,光伏產業邊際投資收益高,這與二級市場資金“短平快”的投資要求比較匹配。
然而,2022年下半年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逆轉,二級市場資金持續流出光伏板塊,哪家公司發起再融資股價大概率下跌。這主要是由于經歷上一輪融資與產業投入后,追求“短平快”收益的二級市場資金看到光伏產業邊際投資收益下降,甚至等不及產能淘汰出清周期的結束,這兩者在需求屬性上出現了錯配。
在長周期視野下,光伏行業特別是頭部廠商仍會保持盈利,但若要達到市場預期的水平,時間上可能會至少比過去慢幾個季度,而在當前行業對產能過剩憂心忡忡的背景下,這種盈利增長的預期甚至要在穿越這一輪產能淘汰后才能得到印證。
光伏企業再融資遇冷也意味著資本市場有其自身邏輯,產業從業者應尊重資本市場規律——此前幾輪通過融資推動資產增長換取上市公司市值和盈利增長的模式不是無限度的,一旦觸碰到臨界點,就可能產生反作用。
當然,眼下的情況也是一個契機,資本市場與產業從業者都應該走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在成熟市場,無論產業與資本都應該有自律意識,并且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情況,在上市公司總市值向下的階段進行大規模再融資,對于企業的股權、特別是大股東權益是有侵蝕的,理性的市場參與者應慎重選擇。
光伏企業現在更需要一些看重長期穩健增長的長線資金參與。從實踐來看,已經有光伏企業通過項目投資合作或是對子公司實施債轉股的方式來尋求長線資金支持,對于資本市場而言,上市公司通過尋找定增、可轉債之外的新融資路徑有利于挖掘資本市場真正的長線資金,進而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讓更多具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者參與進來,與市場、企業共同成長。
對于產業而言,持續的增長要么是內生式的,要么依靠杠桿式擴張。其中,資金的支持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但此刻也應該思考,眼見行業產能過剩即將來臨,這種更多依賴杠桿的發展模式是否還適用;當資金投入的邊際收益率變化時,企業也應該重回內生增長通道,著力提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做強內功。